上月紐約期油出現了史上首次的負油價,但其實能源出現「負價格」的情況並非新鮮事。在歐洲德國、法國、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均負電價是普遍現象。在德國,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128小時處於負電價狀態。
EPEXSpot SE交易所數據顯示,今年第一季度,歐洲電價期貨平均下降了約23%。造成負電價的主因,是由於過去數年歐洲各國投入了大量資源於可再生能源發展。巨額投資以及政府補貼政策下,大量水力、風力、太陽能發電站一直運作,提供充裕的電力供應,但在需求不多的日子,因電力儲存爆滿,供應方甚至要付費給買電方。
CME將針對”部分”天然氣合約進行測試負價格,若測 試成功且市場允許,並於5/17正式實施負價格。
可以發現在CME公布實施測試負價格的期貨合約,並未針對美國主力亨利港的天然氣(NG)合約,但避免前車之鑑,投資人還是要相當注意,是否CME會對亨利 港的天然氣(NG)合約突然實施負價格。
其實早在2019年3月美國西德克薩斯州Waha 地區的 天然氣因生產過剩而現貨價格不只一次跌至負值,生 產商倒貼錢給管線營運商,幫忙把過剩的天然氣運出 產區,所以並不會訝異負價格出現在天然氣。
其實相較於原油,天然氣的保存方式也是相當嚴苛, 天然氣儲氣設施主要是地下儲氣庫及零下162千瓦的 超低溫儲罐。地下儲氣庫資本擴張高昂,建設週期長, 短期基本無法擴容; LNG儲罐儲存的大部分成本較 高,且儲罐單體容量也相對有限,再加上疫情影響導 致需求暴跌。很明顯實際庫存的狀況,是高於平均值
天然氣的需求是屬於季節性的,由於天然氣大量的需 求為發電及取暖,冬季是需求旺季,北半球夏季氣至 北半球儲氣庫自2019年底起就處於採氣階段,對當前 的儲氣庫庫容限有效抑製作用。當前歐美儲氣庫庫容 率平均不到65%,狀況好於原油。但進入夏季,取暖 需求清零,並進入傳統的注氣週期。如果需求不能快 速恢復,儲氣庫可能面臨克服的被動補庫壓力。
資料來源:鉅亨網